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戴维·阿乔莱那考察临港新片区教育
中新网上海新闻10月31日电(樊中华 郁玫)作为上海面向未来的创新新高地,临港新片区正在打造终身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苦下功夫。
10月29日,在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于临港新片区开幕当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戴维·阿乔莱那(David·Atchoarena)一行来到新片区,重点考察这座现代化新城的教育现状,对面向全民终身教育的“临港大学堂”模式经验深感兴趣。
戴维·阿乔莱那表示,临港作为一个科技新城,联合不同教育主体组建教育发展联盟,开展“临港大学堂”系列行动,在很多方面作了探索,工作很有成效,为其他地区作了很好的示范。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新科技作为手段,推动了临港新片区的教育创新。
据了解,“临港大学堂”创立于2015年,起初是针对临港地区新开学校师资和设备不足的状况,从公共教育供给侧出发,统筹牵头政府和当时的18所大中小幼学校打破围墙、项目化合作,搭建了一个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供给的供需平台和面向全体居民的学习共同体—教育发展联盟,设计了课程开发、创新创客、海洋文化、爱心助教、文化共建、联合培训6个方向。
2018年初,临港以教育发展联盟为组织形式,打造以“临港大学堂”为学习品牌,以4大类13项行动为具体内容的开放性、共享性、创新型教育平台。
南汇新城镇社区建设和服务办主任朱蓉介绍说,2.0版的“临港大学堂”中开设了科创小英才夏令营、科创教育基地、人工智能智慧课堂、相约星期五智能制造实践课堂等通识普及类教育;全国青少年航模锦标赛、临港青少年机器人擂台赛、临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创新竞赛类教育;有相约诺贝尔科学家、院士专家面对面等科创教育论坛,有优秀教师海外研修等素养提升类行动,通过这四大类十三项行动构建临港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
从覆盖幼小中的基础教育,到科研教学双管齐下的多层面高等教育,再到面向全体居民的学习共同体“临港大学堂”,经过十几年发展,昔日的上海荒芜滩涂,如今已拥有24所学校,初步构建起了个性化、体系化,以创新为导向的全民学习培训体系。
在丰富多元的创新教育模式设计下,临港新一代人的科技创新潜能已被激发出来。
最新数据显示,仅坐落于临港的上海海事大学、建桥学院,就有2位教授带教的智能车和机器人团队学生获得全国、市级机器人和智能竞赛奖项60多个。另如临港有13名小学生参加全国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6个。
在临港新片区成立后,临港地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多元化创新的压力。临港的大教育观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有助于这一集高新科技研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制度创新探索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城激发创新活力,提早夯实创新人才储备的基石。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表示,上海市教委将一如既往支持临港新片区的教育发展,布局规划优质教育资源,希望临港进一步深化资源融合机制,探索体系化的“临港大学堂”,开展持续性的、基于研究的教育创新。(完)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qsnjy/74601.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