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由教育部办公厅主办,是教育部机关实施信息公开、新闻宣传、在线互动的线上窗口,提供标准版、手机版、客户端等访问形式。

菜单导航
主页 > 科学教育 > 正文

日本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与教学方法

作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2年10月11日 02:33:57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幼儿科学教育的地位愈发凸显,本文基于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文本,通过对其科学教育中目标、内容和教育层面进行梳理分析,以期探究我国早期科学教育启蒙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其进一步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日本;幼儿园;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7-0131-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7023

科技时代悄然而至,对科学人才的重视也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科学家们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文化素质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早期科学教育的奠基对于科学人才的培养具有潜在效应。在幼儿期,激发科学探究兴趣能够为儿童终身的科学之路打好基石。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学前期科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体现了科学教育在国家和人民发展中的显赫地位。因此,打好幼儿阶段科学教育基础是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日本最新的学前课程纲要为2000年文部科学省发布的《幼儿园教育要领》(以下简称“《要领》”)[1],本文以日本学前课程纲要为蓝本进行“环境”[2](科学教育)领域层面的文本分析,以期为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科学教育层面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环境”:日本科学教育的别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幼儿自出生就受周围环境影响,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不断培养其主动、积极、向上的处事能力和态度,是日本把科学教育命名为“环境”用意。科学教育即指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它着眼于培养幼儿认识大自然与周围环境,培养幼儿适应和改变自己生活的能力。科学教育把重点聚焦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认知兴趣上。作为幼儿教师,给幼儿足够的机会和权利选择幼儿自身感兴趣的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奥秘,并对成年后的生活和学习充满期待[3]。“环境”把重点放在培养幼儿认识大自然社会现之间的关系上,同时处事的积极态度以及在遇到危机事件随机应变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生成[4]。为避免世界范围内幼儿科学教育的“小学化”倾向,日本学者对“科学”的理解侧重在学科教学中的“科学”或“科学技术”等狭义的理解,这体现出日本政府采用了“环境”的提法背后深意。

二、目标:注重探究欲望和心灵教育

(一)探究欲望:激发幼儿好奇心

《要领》中“环境”领域包括人与自然,它的目标在于培养幼儿认识大自然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态度和适应生活的能力。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所有人和物都属于教育环境,它们既隶属于科学教育的内容,又属于教育客体。幼儿主体与客体间发生联系的前提是幼儿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那么幼儿是否能够主动地、随时随地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接触;能够在无形中认识到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变化规律;能够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幼儿的好奇心,在不断拓展的主体活动中被不断激发,也在不断衍生出新的兴趣点,在攻破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不断地萌生探究欲望也是幼儿最突出的个性特质。那么抓住幼儿这一关键期,也是幼教工作者和父母应该学习和重视的。日本强调观察与理解幼儿,以此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在园的生活从游戏开始,不管是集体游戏还是自由游戏,科学教育的源头都是由与儿童密切相关的生活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提高幼儿兴趣、增强情感体验,使幼儿喜欢做“工作”,在好奇心的指引下,使幼儿获得成长。幼儿一切的活动动机均来源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幼儿主动参与到自身的成长过程,那么在设计课程时就要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以幼儿自身的兴趣和好奇心作为中心原则。倡导幼儿遵循自己的想法做事,否则幼儿的主动性就得不到培养,也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因此,提供幼儿各种各样的活动机会,使其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环境和感受环境。

(二)心灵教育:关注幼儿情感状态

科学教育目标对幼儿情感状态极其关注,这凸显了日本教育文化对幼儿全面均衡发展的重视程度。“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6]“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让幼儿主动和外部环境打交道,并在相处中珍惜这种环境的存在”[7]等教育目标都体现了日本对幼儿在园活动中所获得情绪体验的重视。情绪状态是幼儿心理活动的背景,在幼儿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从长远来看,培养幼儿良好健康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平台对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幼儿带着亲切感接触自然世界中的万物生灵,用心灵去感受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社会大众尊重幼儿的“不科学”。文化传统奉行着“天赐神论”的育儿观,尊重并完全接纳幼儿,重视教育的自然性,强调儿童的直接体验和共情感受[8]。“环境”领域强调了“与他人交流对身边现象和动植物等的感想、互相共鸣的体验”等理念[9],重视伙伴之间的交流,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突出外界带给幼儿的感悟,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背景下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内容:科学教育生活化和现代化

(一)科学教育生活化:重视周围事物间联系

本文地址:/qsnjy/163187.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