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1月10日和1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开幕。东华大学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积极履职尽责,参政议政,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东华智慧”。
一起来听听,
上海两会上的东华声音!
俞建勇 上海市人大代表、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塑造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松江携手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取得重要成效,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融互促的生动实践。东华大学地处松江,就进一步深化松江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建设,俞建勇表示,需重点强化三方面工作:围绕重大需求着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产业提升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推进融通协同提升发展能级。建议在G60科创走廊开展增材制造研究中心建设,创新开发集材料制备、动力装备关键零部件结构一体化制造平台,以重点领域发展为载体,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对标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俞建勇表示,高校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一是从上海的紧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推动学科发展与未来科技布局相一致、与重大创新方向相匹配,在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技增长点。二是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育一批兼顾国际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战略科学家、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是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自主培养高科技人才上,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创新人才。四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布局,促进产业能级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五是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全产业链创新,通过深化校地、校企融合共生,促进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流动以及创新资源共享,推动科技创新高水平发展。
卿凤翎 上海市政协委员、东华大学副校长
加大市级财政对在沪部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沪部属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在人才培养、知识创造、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成绩,成为上海落实国家战略和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在沪部属高校在财政拨款逐年降低的形势下,向执行要财力,向绩效要财力,向管理要财力,进一步加大开源节流力度,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平稳开展。但各类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刚性支出的逐年增加,导致目前在沪部属高校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财务形势日趋严峻。卿凤翎建议上海市充分调研在沪部属高校财务状况,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市级财政对在沪部属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帮助高校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引导部属高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更好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方建安 上海市政协常委、东华大学图书馆馆长
加快上海数字化人才培养
2021年7月,《上海市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政策措施》,《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相继出台。加快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人才是关键。当下,数字经济领域,特别是元宇宙创新领域,在网络基础设施、芯片、可穿戴设备、网络及运算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3D引擎、区块链等12个领域面临人才紧缺。方建安建议,制订有关政策,支持高校增设数字经济、“元宇宙”、智能终端等关联学科,加快相关人才培养进程。具体涵盖四个方面:一是需求引领,实现双融合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基础先行,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三是与时俱进,重构数字化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体系;四是创新驱动,优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方法。
潘瑾 上海市政协委员、民盟长宁区委主委、东华大学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教授
抢抓机遇,构建虚拟时尚产业生态链,建设世界一流时尚之都
本文地址:/dxjy/163516.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